首页 > 赢博网页版,赢博(中国)官方

北京舞蹈学院召开全国舞蹈专业博士人才培养专题研讨会

发布时间:2024-05-03 13:42:42  作者:本站编辑  来源:本站原创  浏览次数: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改革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凝聚全国舞蹈行业的智慧与共识,共商共研契合国家、社会、行业发展所需的舞蹈专业博士人才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和核心课程建设等相关问题,培养舞蹈领军艺术人才。4月24日上午,由北京舞蹈学院与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舞蹈分委员会联合举办的“全国舞蹈专业博士人才培养专题研讨会”顺利举行。莅临本次研讨会的领导、专家有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俞峰,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司长陶诚,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中国舞蹈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斌,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及舞蹈分委员会召集人肖向荣、秘书长宋慧文,舞蹈分委员会召集人邓佑玲及委员田培培、刘炼、杨敏、张麟以及来自全国高等艺术院校、院团的舞蹈专家等。北京舞蹈学院党委书记巴图,党委副书记、院长许锐出席会议,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处、学科办)部(处)长苏娅及部门全体教师参加会议。


图片
图片


  致  辞  


图片



北京舞蹈学院党委书记巴图表示,作为全国顶尖舞蹈艺术院校,我们应对舞蹈实践性人才培养的最高学位的基因培育负有责任,在新版学科专业目录颁布前后学院多次召开全国范围研讨会,共同探讨舞蹈专业博士人才的培养属性、规格与标准。我认为,应该思考与舞蹈专业博士属性相契合的专业博士导师属性:一是具备战略艺术家属性,是完成国家重大使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卓越艺术组织者、艺术集成者,能够站在国家舞台的中央组织中国审美、中国文化、中国精神的身体诠释与表达。二是具备前沿属性,有广泛的国际艺术实践经验,在世界艺术的前沿与核心领域拥有广泛的艺术影响力,对于舞蹈艺术的发展趋势具有敏锐判断力,能够承担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艺术家桥梁。三是具备本体属性,能够立足自身特殊的艺术属性,立足自己的特殊舞蹈经历,对舞蹈表演本体产生深刻的理解,能够将培养人才的艺术探索,不断推向舞蹈身体实践的最高水准,培养专业博士的本体深刻凝练能力。四是具备创新属性,是具有艺术创造精神、实验精神、批判精神的舞蹈艺术家,能够培养专业博士的舞蹈创新创造能力。



图片



中国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中央音乐学院院长俞峰在致辞中对此次会议的举办表示祝贺。他表示,作为姐妹艺术,音乐和舞蹈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作为兄弟院校,中央音乐学院与北京舞蹈学院也是感情深厚的。此次国家新版学科专业目录将音乐和舞蹈分别设置为独立的专业学位类别,对音乐和舞蹈的学科专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尽快通过高层次专业型艺术人才的培养,不断满足国家文化战略和文化自信自强的新需求、新形势、新要求,并对其做出积极回应。对于专业博士,他结合对音乐专业博士的思考与理解,提出艺术专业博士的培养目标要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要求相一致,要长期地、可持续地、战略性地培养既能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又能走在世界前列的艺术表达者。今天北京舞蹈学院的这次研讨,不仅是舞蹈领域和行业的思想汇聚,更承载着所有艺术门类的共同愿景,推动着专业博士的培养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和美好的未来。北京舞蹈学院作为全国顶尖舞蹈艺术院校,在高层次专业型艺术人才的培养上责无旁贷,需主动作为,充分发挥在全国排头兵的引领示范作用。



图片



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司长陶诚在致辞中表示,此次会议的举办具有重要意义。北京舞蹈学院作为文化和旅游部共建院校,在艺术拔尖领军人才培养上,发挥了带头引领作用。对于如何培养艺术拔尖领军人才,他指出:一是要持续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在建设文化强国的时代背景下,高校要努力不断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明成果的学习,让人才在思想水平和审美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实现自身艺术水平的“高水平”。二是要注重培养专业实践能力要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两手抓,要让所培养的人才深入行业实践一线,让业界优秀的舞蹈艺术家深入高校反哺艺术教育。三是要注重艺术学术理论研究理论是推动艺术长远发展的重要基础与动力,作为高校要紧紧围绕艺术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建设,让艺术与艺术的研究在双轨并行中充分发挥自身对中华文明赓续、文化自信彰显的重要作用。他希望通过此次会议的举办,北京舞蹈学院能够与全国的艺术院校形成合力,主动服务国家文化战略需求,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舞蹈艺术大学的建设新高度



  主旨发言  


图片


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冯双白以《关于设置舞蹈专业博士培养目标的一点思考》为题,提出舞蹈专业博士的“德艺双馨”应是确立终身为人民而艺术、为人生而艺术的目标,锤炼高超的艺术本领,一生勇敢攀登艺术高峰舞蹈专业博士的“文化观念”应是树立放眼世界的文化艺术视野,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广泛吸收和学习人类文明精华,在全人类文化艺术视野下创造最新发展成果。舞蹈专业博士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应是将“创造力”放在能力培养的突出位置,要明确所要培养的人才不再是一个传统风格和技术的传承者,而是一个在本学科专业领域能够开拓全新艺术形象的创造者。这是专业博士与本科、硕士培养的根本区别与差异。舞蹈专业博士的“培养思维方式”应是“战略思维”的培养,这里的“战略思维”大到国家重大任务,小到团队协作任务的完成,具有较好的资源整合能力和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的能力。


图片


中国舞蹈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罗斌以《舞学思维视角下的舞蹈专业博士培养》为题,希望舞蹈专业博士能够突破纯技术或实操层面的培养思维方式。他提出舞蹈专业博士的培养有三个前提:一是学术前提学理素养是博士人才培养的基础,无论是专业博士还是学术博士,都必须具备扎实的学术底蕴。二是艺理前提舞蹈作为一门艺术学科,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对于舞蹈专业博士而言,除了对舞蹈技艺的掌握,其成果应是自我思考和探索的结晶,而非简单的技术或艺术成果。三是真实性前提博士人才应该在前人舞学传统的基础上,有自己的舞学思维反思与思考,有自己执着且真实的追求,以自己为起点去试图涉猎一个真实的舞蹈学,而非仅仅停留于以往或只是追溯过往。他认为专业博士培养应该体现出一种培养思维方式的突破,创造自己的学位培养模式。


图片


北京舞蹈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许锐以《舞蹈专业博士培养体系的实践与理论融通之路》为题,提出舞蹈在新版学科专业目录中的调整,既有对历史的印证、对现实的适应性,也有对未来的前瞻性,预示了舞蹈即将迎来巨大的腾跃空间。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充分理解和探索自身以身体为媒介的独特艺术符号表达特性、规律与思维逻辑,要融合理论与实践,借此打通学科壁垒、开拓学科空间,建立舞蹈学科架构的“双轨制”。这既是学科目录历次调整的重要启示,也是舞蹈学科发展永恒的命题与方向,就是以自我的建构真正成为人类知识体系中的一部分。


对于理论和实践如何融通的路径摸索,他认为“不通一艺莫谈艺,实践实感是真凭”,破局的关键只能是回归舞蹈艺术的本体与自身规律,在艺术实践中找到两种研究路径的交集所以,如何在“实践实感”的强调中做好“研究性实践(Practice as Research)”和“实践性研究(Practice-based or Practice-led Research)”,也就成了两种研究路径交集后,具体落实到专业和学术博士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方向与定位。我们要借此实现一种混合制导师团队(实践+理论)、课程体系重组设计和混合性研究成果(实践作品+实感论文)培养思路转变与实操举措落实,以此为契机真正打通学术和专业、理论和实践的融通之路,共同致力于舞蹈学科的未来发展与长远建设。


图片


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舞蹈分委员会召集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肖向荣以《从三大体系建设谈舞蹈专业硕博人才培养》为题,从中国舞蹈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切入,探讨了舞蹈学科建构的方向,认为舞蹈人可以以中国哲学的一对重要范畴即“体用合一”为基础,深入思考舞蹈专博的培养方向和舞蹈教育的专业立场,建设以学科为本体、学术为中坚、话语为应用的新时代舞蹈学科体系。他以北京师范大学舞蹈系本硕博一贯制课程设置为例,指出体用之“合”的原则在于以历史纵向的“守正”和时代横向的“互鉴”作为基石,实现舞蹈教育的“创新”“守正”包括身体之正、精神之正、文化之正,“互鉴”包括学科之间、门类之间、古今之间、中外之间,“创新”包括观念之新、范式之新、表达之新,而“合”的方法在于融汇、贯通与知行合一。这同样也是舞蹈专博应该体现出的培养内涵、方向与方式,且具体体现在培养方案的个性化、核心课程群的集成化、跨文化平台的多样化、导师学术的组合化。


图片


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舞蹈分委员会召集人、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邓佑玲以《关于舞蹈专业博士人才培养的思考》为题,提出当前文化强国、教育强国建设亟需舞蹈艺术领军人才,中国自主的舞蹈知识体系建设亟需舞蹈学科领军人才,舞蹈行业发展、舞蹈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需要高层次人才,舞蹈专业博士的设立非常必要且重要。她提出,作为专业学位类别人才培养和学位授予的最高层次,舞蹈专业博士要以培养未来的舞蹈艺术家为目标,他们要具有开放的国际视野、扎实系统的舞蹈专业知识、广博深厚的文化素养、高超的舞蹈艺术实践创新能力和融合创新能力


对于如何培养舞蹈专业博士,她提出要做系统化的生态链式思考,要强化实践性、突出高标准、追求高质量,明确在选才上要体现精准性;在课程设计上大体包含舞蹈身体语言研究类、舞蹈身体文化研究类、舞蹈实践研究理论与方法类、舞蹈学科交叉与融合创新类四大类课程,要体现素养、知识、能力和视野培养为一体的专业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创造性;在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方面,要体现以演出、创作或以“教学实践”成果为主、“实践阐发”为辅的综合评价方式;在教学方式上探索如北京舞蹈学院提出的“四院融合”(学院、院团、剧院、院线)的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等。



图片


英国伦敦艺术大学教授Vida L Midgelow以《实践研究和博士教育:发展、方法论与挑战》为题,指出实践研究不仅是理论的演示,更是联系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其在博士课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她分享了实践研究的多种类型,包括实践作为研究实践主导研究等,并强调这些研究均指向一个共同事实:实践是研究的驱动力艺术家创造性工作可以被视为一种知识生成的形式,实践研究需要艺术家通过实践提出问题,并在这个过程当中分享问题,通过实践本身来表达、分享他们自己的经验和见解。她通过具体的案例分享,表明实践研究与批判性思维密不可分,它要求研究者与材料对话、交流,以非线性和系统性的方式应对挑战。她同时推荐了几本在实践研究领域具有引领作用的书籍,为参会者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


图片


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舞蹈分委员会委员、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刘炼以《新形势下舞蹈专业博士人才培养的定位与任务》为题,提出对舞蹈专业博士人才培养的定位,一是突破个人瓶颈,挖掘发展潜力二是提升行业竞争力,明确领军价值。希望具备舞蹈艺术实践能力的人才能够扎根中国大地,不断完善具有自身特质的实践能力,能够通过自己的原创性成果在本行业领域做出重要贡献。基于此,他立足于舞蹈学科的整体发展,结合东北师范大学的具体举措,对舞蹈专业博士人才培养提出六项需要完成的关键性任务,即培养创新生产能力、产出前沿性成果、实施全面的培养方案、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与评估体系、推进国际化培养与合作、强化服务社会与文化传承的责任从培养环节、培养方式、培养目标、导师队伍、课程设计、学位作品和成果形式等方面的要求上,不断调试出符合时代需求和国家文化战略发展需求,契合舞蹈艺术发展规律,适合舞蹈行业发展的舞蹈专业博士人才培养模式。


图片


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舞蹈分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教授杨敏以《探索舞蹈专业博士人才培养路径,推进培养模式创新发展》为题,表示当前舞蹈专业博士培养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我们必须积极探索更加高效、科学、创新的教育模式以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创新能力和实践经验的舞蹈专业博士人才。据此,她从健全全面舞蹈人才选拔机制、构建系统的课程体系、提升实践与研究能力、建立导师制度、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完善评价与激励机制、构建科学的舞蹈人才培养体系多方面、多角度进行了深入思考,并表示,探索和实施舞蹈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是长期且充满挑战的任务,只有我们坚持以培养顶尖人才为核心,以舞蹈艺术为基础,并持之以恒的创新和实践,才能够培养出更多卓越的舞蹈领军人才,为舞蹈艺术和社会文化的繁荣做出重要的贡献。


图片


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舞蹈分委员会委员、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党总支书记兼院长张麟以《明确定位,复合培养——上海戏剧学院舞蹈专业博士培养构想》为题,提出对舞蹈专业博士人才培养的定位,应首先基于当下国家、社会和行业发展的内在需求,深入考虑自身的专业性和未来前瞻性如何体现。对于具体要瞄准的培养对象,他认为专业博士应该着重培养“少数的两类人”,一类是具备成为未来艺术家发展潜力的少数人,一类是具有成为现代舞蹈教育发展需要的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高的人对于如何培养这两类人才,他结合上海戏剧学院在舞蹈学术博士和专业博士培养方面的前期工作与经验,分享了具体的培养策略和能力要求。从“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的三个层面,强调对专业博士的培养是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能够高度匹配并适应当前国家、社会和行业发展对他们提出的复合型能力要求,即专业核心技能、知识融通技能、资源整合技能、社会协作技能要求


图片


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名誉院长于平以《新质生产力视域中的舞蹈专博培养理念》为题,提出舞蹈专业博士人才的培养应立足国家和时代的迫切需求,必须体现出当前“新质生产力”的前瞻视野和发展格局,要重视在“新文科”的观念下,强调人才培养视域共通的价值特征(战略特征)、属性特征(创新特征)、学科特征(融合特征)、动态特征(发展特征)。对于未来舞蹈专业博士的课程体系设计,他提出一个思路,即按照“四大类课程”进行联通共洽,即本体共享课程、专业特质课程、跨界融创课程和视野拓展课程;一个思路是按照各专业方向的“特质课程”进行自主设置,根据舞蹈编导、舞蹈表演、舞蹈教育专业各自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门化的课程设置。他强调对于专业博士的培养,要按照人才知识构成的多样化需求进行综合考量。专业性强化与深度打造的背后,是对当前国家文化战略和时代发展需求落实到人才培养上的准确把握与精准对位,要培养面向未来的、特别是当下所提“新质生产力”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不断为国家和时代的发展做出舞蹈的贡献。


  圆桌论坛  

图片
图片


图片


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中央音乐学院学位办主任宋慧文以《关于舞蹈专业硕士、博士核心课程指南修订与编写的宗旨与要求》为题,提出无论是专硕,还是专博都要紧密围绕国家“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的要求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他以核心课程这一重要培养环节为例,阐述了内含的人才培养管理逻辑、学理逻辑及分层衔接逻辑。人才培养管理逻辑包含学分、学时、学费、课酬、学生考核、教师考核、合格评估、学科评估等要素;学理及分层衔接逻辑则主要体现于课程设置方案,需要思考通识课程、专业课程、理论课程、艺术及社会实践课程、毕业考核等部分合理配置。这些都是需要各高校及艺术各类别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实际情况和特色发展需要等进行综合考量的。


他表示不论是专硕还是专博,在核心课程设计上要关注六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聚焦专业学位类别的性质特征和人才培养目标;二是要关照本专业学位类别不同专业领域(方向);三是要包括实践类和理论类两大类课程;四是要体现课程集群、课程模块的概念,要让各院校可以在指南规范下,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或特色定位开设具体课程;五是要关照硕士层次与本科层次的衔接、博士层次与硕士层次的衔接;六是要注重思政性、专业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相结合。


图片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名誉所长欧建平以《“课比天大”——关于“专博”核心课程的建议》为题,提出了自己在反复研究《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简介及其学位基本要求》后对专业博士的思考与建议。他表示虽然专业博士要具有专业属性,但是在培养上也需要秉持着与学术博士“相关”却又“不相同”的原则,在舞蹈创作、舞蹈表演、舞蹈教育、舞蹈艺术治疗、舞蹈艺术管理这五个专业领域,研究专业博士既“专”又具有学理性思维能力基础的独特培养方式对于具体的培养,他提出应精选拥有丰富实操经验、善于运用基础理论原理,并对其经验进行归纳与提升的一线专家从事教学对于具体的课程设置,他谈到期待专业博士的课程能够突破对身体实践“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认识,在大量的重复式身体经验中能够实现既具有共性特征,又具有内在身体实践逻辑推理的实践教学。


图片


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舞蹈分委员会委员、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田培培以《新时期舞蹈教育事业的新表达》为题,表示舞蹈目前正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型期,急切面临着审视自己的问题,需要尽快厘清自己立足“三大体系”“新文科”及学科互融共通视域下,进行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的内在逻辑搭建,完成系统构建。对于专业博士,她表示在新时期发展的境遇下,舞蹈专业博士需要尽快厘清自己置身空间场域的培养性质和定位问题,在舞台表演艺术空间、校园美育活动空间、大众艺术服务空间和城市多元艺术空间,明确自己究竟是做“对舞蹈的研究”、还是“舞蹈中的研究”,是做“具有教学能力的艺术家”、还是“懂教育理论的艺术教育工作者”,是做“掌握编舞技法的编舞者”、还是“具有独立艺术思维的编导家”,这些都是专业博士设立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也是亟待廓清的属性模糊地带。


图片


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副所长卿青以《舞蹈专业博士的性质与定位》为题,分享了2023年三位外国专家在舞蹈研究所的“吴晓邦讲坛”线上讲座中介绍的英国、澳大利亚和挪威等国舞蹈专业博士的培养理念和经验,试图厘清舞蹈专业博士与学术博士的区别。借助专家们对艺术家主体具身经验的强调,她指出,艺术家的感性经验及其隐含的知识与既有学术研究所生产的科学性知识不同,但同样具有知识合法性对这一类知识的重视是艺术实践得以被视为学术研究的根本原因,也是艺术专业博士得以成立的前提,专业博士借此挑战了知识生产的一系列既定方式,并为此提供了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成为既面向舞蹈学术又面向实践的博士学位针对这一性质和定位,她讲解了一个针对民间舞和街舞两种舞蹈风格与自我身体、身份关系的实践研究项目,进一步阐释了专业博士创作所需的问题意识和理论分析能力,以及具体的创作和研究方法,为专业博士培养提供了基本思路和具体的研究范例。


图片


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副院长张素琴以《舞蹈专业博士学位培养的定位、内涵与实现路径》为题,认为首先要在学位性质方面上思考清楚三个问题:何为博士,何为专业博士,如何区分行业属性和高等教育属性的差异。对于舞蹈专业博士的培养,她认为基于博士是“教育机构授予的最高一级学位”,那么即便是专业博士也无法脱离“研究性”的本质。她认为“研究性”并不只是体现在学术论文或学位论文方面、从而重文轻舞,研究性是思维和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可以高度抽象、从现实中发现问题,并按照研究性的思维逻辑方式进行问题探究与解决的能力基于专业群体普遍的写作能力薄弱问题,她列举“研究性写作”进行分析。作为专业博士培养的重要环节与步骤,“研究性”写作不是停留于个人经验的写作,而是在写作的过程中,不断培养未来的专业博士候选人进行高阶知识的认定、生产、创造与应用转化的能力。这个过程会非常艰苦,但却是专业博士培养应该达到的人才培养标准与压力、重任所在。


图片


北京舞蹈学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处、学科办)部(处)长苏娅以《舞蹈专业博士培养方案撰写背后的思考》为题,介绍了舞蹈专业博士培养方案是严格按照教育部有关分类人才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以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的舞蹈专业学位类别简介进行制定。她谈到培养方案撰写背后聚焦“基本原则、学阶差异、类别差异、培养模式”四个核心思路,聚焦“如何定位、如何培养、如何落实培养质量”三个核心问题。对于舞蹈专业博士的定位背后融合了需求匹配、差异划分、本质认识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划分了高校群体、行业群体、艺术产业群体三个培养群体的界定,着重培养他们在专业思维能力、方法探索能力、体系建构意识三个方面的“高水平”,促使他们的成果能够凸显出新时代艺术观念的创新、艺术观念与技术语言的完美融合、深刻的艺术思想的表达和对艺术多学科资源整合最后经过所有过程的培养,实现一种探索高水平多元化,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培养模式,即体现为更专业的“专业性”、更综合的“复合型”、更深入的“系统性”。希望通过培养方案设计的思考,携手共同推进全国舞蹈专业博士培养。


图片


英国圣三一拉邦音乐舞蹈学院教授Naomi Lefebvre Sell以《关于圣三一拉邦音乐舞蹈学院舞蹈专业博士人才培养的对谈》为题,谈到三一拉邦音乐舞蹈学院如何基于自身的教育实践进行专业博士培养。她指出表演和实践类艺术项目的研究在英国高校比较普遍,基本上是以一比一的方式来指导学生,导师主要以合作和共同创作的方式展开教学,运用研讨会等方式甄选论点论题,为学生设定研究方向与研究目标。她提到在博士阶段的学习中人工智能对于舞蹈学术研究的重要作用,以及专业图书馆员对学生提供的学术支持她还详细介绍了三一拉邦音乐舞蹈学校关于专业博士的培养目标、培养环节、课程设置和实践平台等的具体安排,希望为中国舞蹈的专业博士培养提供参照和经验。


图片


西北师范大学舞蹈学院院长马军以《西北师范大学艺术学博士舞蹈方向培养思考》为题,谈到西北师范大学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甘肃省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契机,挖掘西北地域艺术资源,扎根西部,服务全国,探索特色鲜明的艺术史论、艺术教育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建设教学、科研和服务地方社会发展相结合的立体化办学模式。对于专业博士人才培养,他结合着西北师范大学的人才培养经验,提出了四个舞蹈专业博士培养方向以供参考与探讨,即敦煌及丝绸之路石窟艺术研究、艺术历史研究、艺术理论与评论研究、艺术教育与创作理论研究,为舞蹈专业博士的培养融入特定区域文化,作用于区域经济发展提供独特路径。


图片


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学院院长韦金玲以《博士与舞蹈专业的邂逅:探索律动深处的学术之舞》为题,代表广西艺术学院舞蹈学院分享了关于舞蹈专业博士及其授权点申请的思考。她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核心观点,分别是舞蹈专业博士培养定位、核心课程体系、考核评价机制以及学位论文质量提升。她强调,舞蹈专业博士培养应遵循“基础和特色双结合”的定位目标,关注“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并重”,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创新考核评价机制,并提升学位论文质量。同时,她还特别强调了核心课程体系的重要性,提出“3+3”舞蹈专业博士核心课程体系构想,即实践层面的“术、融、通”+理论层面的“史、论、评”,以指导舞蹈实践为基础,鼓励学生在舞蹈实践中实现创新。


图片


武汉音乐学院舞蹈系主任李文蓓以《关于舞蹈专业博士教育中课程建设的思考》为题,结合武汉音乐艺术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实际,对未来如何进行舞蹈专业博士的培养进行了分享。她指出,在“教什么”方面,未来舞蹈专业博士的教学内容应具备前沿性和时代性,同时融合地方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如他们的荆楚文化,讲好地方故事,从而培养地方文化发展的主力军。在“谁来教”方面,应充分利用校企、兄弟院校及行业导师的资源,形成“1+N”的导师团队,要充分利用本身已有的音乐专业优势,通过跨界等方式实现舞蹈专业博士建设的资源转换。除此之外,她也提到了当前地方院校在未来舞蹈专业博士教育上面临的困惑和挑战,如师资力量不足、学生缺乏行业经验等问题。


图片


星海音乐学院舞蹈学院党总支书记胡骁《以博士点建设为目标推进地方音乐类高校舞蹈学科与专业建设》为题,表示国家新版学科专业目录将舞蹈独立了出来,开启了舞蹈专业博士的培养可能性,是一个重要的契机。作为岭南地区的艺术类院校,他强调了星海音乐学院目前在创作实践方面的成绩,同时提出在学术研究方面还需要结合地方院校的特色专业进行民族学、人类学等跨学科研究,为未来建设舞蹈专业博士点做好准备。他呼吁教指委领导和专家们能够统筹考虑南方地区舞蹈专业博士的发展,给予更多支持。他表示,星海音乐学院舞蹈学院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未来将继续在岭南舞蹈研究等领域深耕细作,为舞蹈学科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图片


云南艺术学院舞蹈学院教授、学术委员会主任徐梅以《中国舞蹈教育实现新跨越  基于舞蹈专业博士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为题,提出在当前中国舞蹈教育实现历史性跨越的背景下,如何定位、如何培养、如何验收,是对舞蹈专业博士培养展开的重要思考方向结合云南艺术学院“课堂+田野”“理论+实践”“舞蹈+科技”“应用+创新”的人才培养方式与经验,她谈到当前应将人才培养模式不断进行创新,应以人才的综合素养和能力培养为目标,进行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此外,她还提出可以在“新文科”理念推动下,优化师资队伍、建构课程体系、共建共享、协同育人等方面创新舞蹈专业博士人才培养体系从而推动我国高等舞蹈教育高质量发展。


图片


赢博网页版,赢博(中国)官方院长斯琴以《关于地方综合艺术院校专业博士人才培养方案的探讨》为题,代表内蒙古艺术学院介绍了学院的概况和舞蹈专业的特色。她着重介绍了内蒙古艺术学院舞蹈表演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谈到在课程设置方面,学院增加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例如蒙古族舞蹈专业技能研究、蒙古族舞蹈精品剧目分析、蒙古族舞蹈文化等,并指出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的缺陷,如对舞蹈专业前沿研究的涉及较少。同时,她还提到了师资问题,认为这是地方院校在舞蹈专业博士课程设置上的主要困扰。此外,她还介绍了学院在人才培养环节中的实践环节设置,特别是对舞蹈作品表演数量和内容的特殊要求,以体现学院的特色。


  舞蹈专业硕士、博士核心课程指南修订与编写交流发言  


研讨会当晚,为更好地延续舞蹈专业博士人才培养的话题,来自全国高等艺术院校的多位领导专家继续在学院会议室展开积极讨论,并提出宝贵的建议和意见:第一,专业型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的硕士论文评价标准应有所差异,教师需厘清国家政策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从内容、格式、字数上进一步细化。第二,在地方院校师资有限的情况下,教师需要首先保障教学质量,不断拓宽学术视野,提高教学能力。第三,由于近年来研究生体量的增多,不必设置一对一的导师课程,可以改为导师必定指导环节,或对不同方向的老师进行课群分组,从而节约资源。


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舞蹈分委员会召集人、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邓佑玲对此次会议进行总结。她对各位专家在百忙之中参与会议表示感谢,建议各舞蹈院校进一步扩大舞蹈研究生体量,培养中国舞蹈事业的接班人,并以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核心,提升未来舞蹈专业博士的培养质量。


适逢北京舞蹈学院建校70周年之际,此次研讨会是新版学科专业目录颁布前后、北京舞蹈学院以“舞蹈学科的机遇与挑战”为主题召开的系列会议的延续。希望通过舞蹈专业博士人才培养方向、目标、方式与路径等各方面的聚焦,充分发挥顶尖艺术院校的带头引领作用,与全国同行同道形成合力,加快舞蹈专业博士的培养从“理论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可行性”,共同助推面向未来的中国舞蹈高等教育事业繁荣发展。